1950年,南京军事学院在刘伯承院长的领导下正式成立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,我军第一所正规军事院校。正如俗话所说,治军先治校,这也正是刘伯承院长一直信奉的建军理念。早在土地革命时期,刘伯承就曾担任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、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、以及129师随营学校校长等职务。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,而且还曾赴苏联留学炒股配资炒股,深受军事理论的熏陶。
在建设一所正规军事院校时,需要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,而军队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在少数,王智涛便是其中之一。王智涛曾在苏联留学并担任教官长达8年,回国后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。在抗战期间,他曾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的训练部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从空军调任新组建的华东防空军司令部,担任副司令。刘伯承院长有意将王智涛调至军事学院担任二级部副部长。
展开剩余67%王智涛与刘伯承院长有着深厚的渊源。在抗战时期,王智涛曾在129师385旅担任参谋长,而且两人在苏联时期就相识,当时他们都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。王智涛原本是从基辅步兵学校转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,而刘伯承则是在参加南昌起义后前往苏联留学,先是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,后来又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。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,军队的许多方面都学习苏联的经验,军事院校的建设也请了苏联顾问。王智涛在苏联生活了8年,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,并且精通俄语,这使得他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。然而,王智涛却并不愿意去军事学院工作,他更希望能在防空部队继续服务。
当时,陈毅总理找王智涛谈话时,王智涛直接拒绝了调职的建议。陈老总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,王智涛坦言,他认为防空部队是新兴的技术兵种,肩负的责任重大。自己虽然曾学过一些防空方面的知识,也曾在红军时期参与过一些防空工作,但相较于其他领域,防空领域的人才并不多。如果他能留在防空部队工作,能为防空部队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帮助。
此外,王智涛还认为自己过去虽然长期担任军事教育工作,但没有实际带兵作战的经验。把自己调去从事教育工作,更多是“纸上谈兵”,和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相比,自己很难为他们提供实战经验的指导。尤其是在军事学院,很多将领曾指挥过大兵团作战,而他仅有理论知识,缺乏与实践结合的经验,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扰。
王智涛的观点让陈老总深思。他认为王智涛的话有道理,尤其从职务角度来看,军事学院的配置并不低,二级部的副部长相当于兵团副司令级别,类似于原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,曾担任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,12兵团副司令员陈伯钧也调去担任训练部副部长。如果王智涛被调去军事学院工作,他可能会去训练部任职,这是他在苏联担任教官期间积累的专业经验所在。
陈老总最终认为,虽然军事学院副部长的职务比副司令员的职位低,但在新中国成立后,职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级和军衔授予。职务高的人自然会得到更高的评价,因此在某种程度上,担任军事学院副部长对王智涛来说,可能比留在防空军担任副司令更有利。
综上,王智涛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放弃了更高职务的机会,继续为防空部队的发展贡献力量。这个决定不仅反映了他对自己职责的深刻理解炒股配资炒股,也显示了他在新中国军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开牛新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