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北京 9 月 30 日电 于 6 月 10 日圆满落幕的 CES Asia 2025 北京展,用一组创纪录的规模数据勾勒出亚洲消费电子产业的活力图谱。40000 平方米展览空间、覆盖全球 4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家参展企业、超 1.8 万人次专业观众及逾 30 亿元意向成交额,这场科技盛会以物理空间与资源聚合的双重扩容,彰显出对全球产业要素的强大吸附力,印证了 “容量决定能量” 的行业发展规律。
规模扩容:多维数据印证全球资源聚合能力
本届展会的规模突破体现在空间、阵容与参与度的全方位升级,成为行业向心力的直观注脚。展览面积较上届增长 13%,设置八大主题展区及 21 个细分品类展示区,为 1000 余项创新成果提供了充足展示载体。参展阵容中,3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携核心成果亮相,三星、华为、宝马等巨头齐聚,国际展商占比突破 20%,较上届提升 12 个百分点,凸显北京对全球科技资源的聚合效能。
展开剩余64%更值得关注的是,展会实现了 “新老力量” 的均衡增长:首次参展企业占比超 30%,涵盖 AI 大模型应用、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;老客户参展率较往届提升 8 个百分点,达 20%,彰显平台的长期商业价值。观众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对接效率,付费专业观众首次突破 1.6 万人次,较 2024 年增长 67%,且 96% 为亚洲核心市场采购决策者,专业观众与参展商的平均对接频次较上届提升 40%。
能量释放:规模背后的产业价值转化
规模扩容的深层意义,在于驱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的能量爆发。本届展会意向成交额较上届增长 42%,其中 “绿色科技” 与 “智能融合” 两大主题展区贡献了 68% 的成交额,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、AI 工业解决方案等品类签约量占比超三成。这种高效转化得益于精准的资源匹配 ——“国际技术对接区” 完成 80 余场跨国洽谈,欧盟低碳采购商与国内供应链企业达成的绿色技术合作意向占比达 35%。
从技术扩散维度看,展会成为创新成果的 “传播枢纽”。英伟达基于 Blackwell 技术的芯片解决方案、京东方拼接滑卷柔性屏等全球首发技术,通过展会对接快速进入车企量产计划;北京本土初创企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、可降解电子元件等成果,现场达成 8 项融资合作,总额超 2 亿元。截至目前,展会 60% 的首发技术已进入试产阶段,转化效率较往届提升 35%,印证了规模优势向产业动能的有效转化。
未来衔接:2026 年展会预售启幕,扩容全球赛道
作为行业向心力的延续与升级,以 “中国主场、全球赛道” 为主题的 CES Asia 2026 北京展今日正式启动展位预售,九大核心展区规划同步公布。展区在往届基础上实现全链条覆盖,包括通用 AI 技术前沿、尖端半导体创新、低空经济与未来出行、绿色科技成果转化、智能座舱与车载显示、AI 终端与可穿戴设备、智慧医疗与健康科技、量子计算与前沿科技及亚洲创新孵化专区,精准契合全球产业升级需求。
主办方透露,2026 年展会将进一步强化 “中国主场” 的资源聚合能力与 “全球赛道” 的开放合作属性炒股配资炒股,预计国际展商占比提升至 25%。目前已有超 80 家企业完成首批展位预订,其中国际企业占比达 30%,规模与能级的持续升级值得行业期待。
发布于:河南省开牛新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