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文帝作为父亲,命运令人同情。他临终之际配先查配资,八个儿子中仅存两个,都是窦漪房所生。
其中,窦漪房的小儿子刘武,也是悲剧收场。
汉文帝共有八个儿子,史书在计算排行时,却把原配王后所生的四个孩子排除在外,只从汉景帝刘启开始算起,将汉景帝刘启当作老大来对待。
这大概是因为,王后的这4个儿子,夭折得实在太早了。
依照年龄排序,逐一审视,汉文帝的八个儿子中,只有刘启得以继承帝位,其余几人的最终境遇如何。
一、原配王后的4个儿子
汉文帝最初担任代王期间,迎娶了一位王后,但关于她的家族背景和个人信息,史籍中并未留下任何记录,只明确她作为汉文帝的正妻,为其生育了四个儿子。
然而,代王的王后在汉文帝即位之前便离世了,她的四个儿子,也都没有等到汉文帝确立太子之时存活下来。
展开剩余91%《史记》:代王王后生育了四个儿子,在代王尚未即位成为皇帝时,王后就去世了,等到代王登基称帝之后,王后所生的那四个儿子都相继去世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
这是一个千古之谜。
有人推测,代王的王后或许出身吕家。汉文帝即位之后,为了彻底铲除祸根,将她和她的儿子们尽数处决。
但是我认为,这个可能性不大。主要有这2个理由:
1、联姻吕氏的刘邦之子,史书都有记载
关于刘邦诸子的妻子,史书上大多有记载。
刘肥,妻驷氏。
刘盈,妻张氏,吕后的外孙女。
刘恢,妻吕氏,吕后侄子吕产的女儿。
刘友,妻吕氏。
刘长,妻雍氏。
由此可以明白,史籍对于刘邦子孙和吕氏家族的联姻关系并不隐晦,同时,并非所有刘姓的诸侯王都必须迎娶吕家的女子为妻。
倘若汉文帝迎娶吕家女子,又因争夺帝位,将吕氏女子及其子处决,此事非同小可,司马迁断无可能不予记述。
终究,司马迁以直言不讳著称,从不掩饰优点,也不隐瞒缺点,在汉朝的政权中,他敢于为项羽和吕后撰写只有帝王才能拥有的本纪。
自然也不会忌惮汉文帝的黑历史。
2、功臣集团不会留下这个隐患
汉文帝得以继承皇位,主要是基于他作为刘邦在世儿子中,年龄位长的这一事实。
依照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原则,此时应由汉文帝继位。
但是,拥立汉文帝的功臣集团是什么人呢?
陈平,六出奇计,安大汉天下。
周勃,跟着刘邦,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所有战役。
他们意图彻底铲除吕氏势力,声称,汉惠帝之子,不是刘家血脉,于是将他们全部处决。
依照他们的准则,律令对他们无效。他们所寻求的,是符合他们认知,能够胜任大汉帝王职位的那个人。
倘若,汉文帝承受了重压,处决了四个儿子,拥兵自重的权贵们岂能不忧虑,一旦汉文帝坐稳江山,若追念起早逝的子嗣,是否会向他们展开报复?
王后虽然姓吕,但汉文帝对她怀有极深怨恨。然而这几个孩子,却是汉文帝亲生的子女。
功臣集团的人都是人精,不会给自己留下这么大的隐患。
因此,在我看来,汉文帝的结发妻子并非吕家人。这位王后,以及她的四个儿子,也并非由汉文帝所害。
至于他们为什么都在汉文帝登基之前去世,那可能性可就太多了。
那个时期,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尚未问世,医疗状况相当不发达。
一个小小的感冒,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。
而且,汉文帝与汉景帝之间年龄相差十五岁,也就是说,代王王后生育子女时,汉文帝的年纪还要更轻。
一般来说,夫妻二人的年纪差不多。
这么年轻的父母,生育的后代,应该免疫能力不强,早夭现象会比较普遍。
代王那位王后,实在令人同情。她年纪轻轻便离世了,既没有留下名字和姓氏,也没有得到任何追封。
她的几个孩子也全部夭折。
犹如历史上的一颗尘埃。
二、梁孝王刘武
刘武出自汉文帝与窦漪房,排行第二,为汉景帝刘启的孪生弟弟。
刘武在汉文帝那个年代,并不怎么引人注目。不过,从零星的文献资料里,还是能看出,他是汉文帝的心头肉。
一开始,刘武的封号是“代王”,这可是汉文帝登基之前的封号。
后来,先改封为淮阳王,又改封为梁王。这可是一个肥厚的封地。
汉朝期间,诸侯王通常难以前往长安觐见君主,唯独刘武例外,他多次获准入京朝拜。
《史记》:梁王第十四年,前往朝见,第十七年,第十八年,每年都去朝见,留在京城,第二年,才回到封国。第二十一年,前往朝见。
在汉景帝执政期间,刘武的声望日益高涨,最终却以悲惨结局收场。
1、立储戏言
汉景帝登基之后,刘武入朝拜见皇帝和太后。
汉景帝当时已经拥有十几个儿子,但尚未册立太子,他却在一次宴饮时,与众人畅饮欢聚,席间他漫不经心地说道,自己离世之后,皇位将由他继承。
这份文书并非官方颁布的命令,仅仅算是随口说说而已。然而,这终究是帝王亲口说的话。
刘武明白汉景帝并非言出必行,然而他内心深处还是萌生了某种盘算。
疼爱小儿子的窦漪房,听到这话,也非常高兴。
这让汉景帝后来立太子,平添了不少麻烦。
《史记》:皇上和梁王一同饮酒,曾随意说道:“将来帝位会传给你。”梁王推辞了。虽然明白这不是真心话,但心里还是高兴。太后也是同样的反应。
2、平叛立功
汉景帝决定让位给刘武期间,另一件重要事件突然发生,为刘武增添了一件争取继承权的助力。
汉景帝登基之后,想要削藩。结果,处理不当,引发了七国之乱。
面对气势汹汹的叛乱军队,刘武驻守睢阳,对抗吴、楚的联合武装力量,使其无法攻入梁国境内。
这为七国之乱的平定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叛乱平息之际,统计战果,刘武的梁国军队斩杀的敌人数量,竟然与汉景帝朝廷的军队消灭的敌人数量相仿。
这让刘武的名望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《史记》:吴楚把梁地当作界限,不敢向西侵犯,和太尉亚夫等人相持三个月之久。吴楚被击败之后,梁地损失伤亡以及掳掠的人口,几乎和汉朝本土相当。
3、意图夺嫡
刘武因为汉景帝的口头保证,加上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很大功劳,所以他的欲望就逐渐膨胀起来。
前151年,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。此时的刘武,正好在长安城。
刘武的母亲窦漪房极力劝说汉景帝,不要再设立太子,应当直接册立刘武为皇位继承人。
但是,大臣们不同意,纷纷劝阻,窦漪房只能作罢。
刘武也告别了母亲和兄长,回到了封国。
《史记》:十一月,皇帝废黜了栗太子,窦太后心里打算让孝王做继承人,于是向皇帝告辞返回封国。
几个月后,汉景帝下定决心,立十皇子刘彻为太子。
刘武内心深感愤懑,他竟然派遣手下谋杀了那位曾劝谏汉景帝不要立他为继承人的官员。
体恤窦漪房当时心境,汉景帝姑且不论刘武过错,并未施以惩罚,然而兄弟间情谊,自此不复存在。
《史记》:梁孝王派遣人去杀害原来的吴国丞相袁盎,汉景帝召唤田叔前往梁国查办,田叔详细查明了全部案情,然后返回汇报。
公元前144年,刘武又一次来到京城觐见君主,希望能留在都城之中,但汉景帝最终没有同意他的请求。
刘武郁闷之下,回到封国之后,得热病而死。
可以说,刘武的悲剧,源于汉景帝的那一次酒后失言。
倘若非汉景帝提议,让刘武承继大统,作为其弟的刘武,或许不会萌生篡夺储位的念头。
做个无忧无虑的尊贵闲人,与汉景帝兄弟和睦相处,偶尔去朝见皇上和太后,就能久留在都城,无需匆忙返回封地。
这样的日子,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,也是很愉快的。
但是,汉景帝那个无法兑现的承诺,让他心态失衡。
这才有了后面的悲剧。
三、代孝王刘参
不计算原本配偶代王王后去世的四个孩子,刘参是汉文帝的第三个儿子。
根据历史文献,此人籍籍无名,既未留下诞生年份的记录,也无人知晓其母亲的身份。
他一开始,是被封为太原王,后来,又改封为代王。
刘参在汉文帝生前就去世了,让汉文帝再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。
《史记》:孝文帝登基后第二年,封武为代地的诸侯王,封参为太原地的诸侯王,封胜为梁地的诸侯王。过了两年,把代地的诸侯王改封为淮阳地的诸侯王,把代地的全部领土都给了太原地的诸侯王,仍然称他为代地的诸侯王。参做了十七年代地的诸侯王,在孝文皇后继位后的第二年去世,被追谥为孝王。
四、梁怀王刘揖
刘揖,亦称刘胜,系汉文帝幼子,且为汉文帝所钟爱。
他在史书上,也没有太多记载,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师:贾谊。
就是那位创作了《过秦论》的贾谊。其中一些名句,我想大家都很熟悉:挥舞长鞭来驾驭天下,吞并了西周和东周,消灭了各路诸侯,登上皇位来统治整个世界,使用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,威势震动了四海。
前169年,刘揖坠马而死。那时候的他,估计只有十来岁。
贾谊认为,这是他未能妥善照料刘揖所致,一年之后,他忧愤而死,终年三十三岁。
《史记》:起初,武被封为淮阳王十年,梁王胜去世,被追谥为梁怀王,怀王是最小的儿子,最受宠爱,待遇不同于其他兄弟。
写在最后
刘邦的儿子和汉文帝的儿子,结局都不算多好。
刘邦的儿子,一半都被吕后杀死或逼死。
汉文帝的子嗣,其中一部分无故早逝,在幸存的子孙中,又有不少遭遇丧亲之痛,使这位皇帝承受白发送黑发的哀伤。
活到最后的,只有窦漪房生的2个儿子。
而这2个儿子里,小儿子刘武的结局,也不算好。
看来,汉朝初年的皇子,还是比较危险的。
你们觉得呢?
发布于:陕西省开牛新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